民法物權篇(一)

民法第三編物權(04511)

中華民國 18 年 11 月 19 日    制定210條

中華民國 18 年 11 月 30 日公布

中華民國 19 年 5 月 5 日施行

中華民國 83 年 12 月 29 日    修正第942條

中華民國 84 年 1 月 16 日公布

中華民國 96 年 3 月 5 日        修正第860至863, 866, 869, 871至874, 876, 877, 879, 881, 883至890, 892, 893, 897至900, 902, 904至906, 908至910, 928至930, 932, 933, 936, 937, 939條

增訂第862之1, 870之1, 870之2, 873之1, 873之2, 875之1至875之4, 877之1, 879之1, 881之1至881之17, 899之1, 899之2, 906之1至906之4, 907之1, 932之1條

刪除第935, 938條

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

增訂第3編第6章第1節節名

增訂第3編第6章第2節節名

增訂第3編第6章第3節節名

中華民國 96 年 3 月 28 日公布

中華民國 98 年 1 月 12 日      修正第757至759, 764, 767至772, 774, 775, 777至782, 784至790, 792至794, 796至800, 802至807, 810, 816, 818, 820, 822至824, 827, 828, 830條

增訂第759之1, 768之1, 796之1, 796之2, 799之1, 799之2, 800之1, 805之1, 807之1, 824之1, 826之1條

刪除第760條

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

中華民國 98 年 1 月 23 日公布

中華民國 99 年 1 月 5 日       修正第800之1, 832, 834至836, 838至841, 851至857, 859, 882, 911, 913, 915, 917至921, 925, 927, 941至945, 948至954, 956, 959, 965條

增訂第833之1, 833之2, 835之1, 836之1至836之3, 838之1, 841之1至841之6, 850之1至850之9, 851之1, 855之1, 859之1至859之5, 917之1, 922之1, 924之1, 924之2, 951之1, 963之1條

刪除第833, 842至850, 858, 914條

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

修正第3編第5章章名

增訂第3編第3章第1節節名

增訂第3編第3章第2節節名

增訂第3編第4章之1章名

刪除第3編第4章章名

中華民國 99 年 2 月 3 日公布

中華民國 101 年 5 月 29 日    修正第805, 805之1條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13 日公布

 

民法 第三編 物權

第一章 通則

第七百五十七條   (物權法定主義 )

物權除依法律或習慣外,不得創設。

第七百五十八條   (設權登記-登記生效要件主義 )

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

前項行為,應以書面為之。

第七百五十九條   (宣示登記-相對登記主義 )

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法院之判決或其他非因法律行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經登記,始得處分其物權。

第七百五十九條 之一   (不動產物權登記之變動效力 )

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推定登記權利人適法有此權利。

因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動之登記者,其變動之效力,不因原登記物權之不實而受影響。

第七百六十條

(刪除)

第七百六十一條   (動產物權之讓與方法-交付、簡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 )

動產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交付,不生效力。但受讓人已占有動產者,於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

讓與動產物權,而讓與人仍繼續占有動產者,讓與人與受讓人間,得訂立契約,使受讓人因此取得間接占有,以代交付。

讓與動產物權,如其動產由第三人占有時,讓與人得以對於第三人之返還請求權,讓與於受讓人,以代交付。

第七百六十二條   (物權之消滅-所有權與他物權混同 )

同一物之所有權及其他物權,歸屬於一人者,其他物權因混同而消滅。但其他物權之存續,於所有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之利益者,不在此限。

第七百六十三條   (物權之消滅-所有權以外物權之混同 )

所有權以外之物權及以該物權為標的物之權利,歸屬於一人者,其權利因混同而消滅。

前條但書之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第七百六十四條   (物權之消滅-拋棄 )

物權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拋棄而消滅。

前項拋棄,第三人有以該物權為標的物之其他物權或於該物權有其他法律上之利益者,非經該第三人同意,不得為之。

拋棄動產物權者,並應拋棄動產之占有。

第二章 所有權

第一節 通則

第七百六十五條   (所有權之權能 )

所有人於法令限制之範圍內,得自由使用、收益、處分其所有物,並排除他人之干涉。

第七百六十六條   (所有人之收益權 )

物之成分及其天然孳息,於分離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仍屬於其物之所有人。

第七百六十七條   (所有權之保護-物上請求權 )

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妨害其所有權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

前項規定,於所有權以外之物權,準用之。

第七百六十八條   (動產所有權之取得時效 )

以所有之意思,十年間和平、公然、繼續占有他人之動產者,取得其所有權。

第七百六十八條 之一   (動產所有權之占有時效 )

以所有之意思,五年間和平、公然、繼續占有他人之動產,而其占有之始為善意並無過失者,取得其所有權。

第七百六十九條   (不動產之一般取得時效 )

以所有之意思,二十年間和平、公然、繼續占有他人未登記之不動產者,得請求登記為所有人。

第七百七十條   (不動產之特別取得時效 )

以所有之意思,十年間和平、公然、繼續占有他人未登記之不動產,而其占有之始為善意並無過失者,得請求登記為所有人。

第七百七十一條   (取得時效之中斷 )

占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所有權之取得時效中斷:

一、變為不以所有之意思而占有。

二、變為非和平或非公然占有。

三、自行中止占有。

四、非基於自己之意思而喪失其占有。但依第九百四十九條或第九百六十二條規定,回復其占有者,不在此限。

依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起訴請求占有人返還占有物者,占有人之所有權取得時效亦因而中斷。

第七百七十二條   (所有權以外財產權取得時效之準用 )

前五條之規定,於所有權以外財產權之取得,準用之。於已登記之不動產,亦同。

第二節 不動產所有權

第七百七十三條   (土地所有權之範圍 )

土地所有權,除法令有限制外,於其行使有利益之範圍內,及於土地之上下,如他人之干涉,無礙其所有權之行使者,不得排除之。

第七百七十四條   (鄰地損害之防免 )

土地所有人經營事業或行使其所有權,應注意防免鄰地之損害。

第七百七十五條   (自然流水之排水權及承水義務 )

土地所有人不得妨阻由鄰地自然流至之水。

自然流至之水為鄰地所必需者,土地所有人縱因其土地利用之必要,不得妨阻其全部。

第七百七十六條   (蓄水等工作物破潰阻塞之修繕疏通或預防 )

土地因蓄水、排水或引水所設之工作物破潰、阻塞,致損害及於他人之土地或有致損害之虞者,土地所有人應以自己之費用,為必要之修繕、疏通或預防。但其費用之負擔,另有習慣者,從其習慣。

第七百七十七條   (使雨水直注相鄰不動產之禁止 )

土地所有人不得設置屋簷、工作物或其他設備,使雨水或其他液體直注於相鄰之不動產。

第七百七十八條   (土地所有人之疏水權 )

水流如因事變在鄰地阻塞,土地所有人得以自己之費用,為必要疏通之工事。但鄰地所有人受有利益者,應按其受益之程度,負擔相當之費用。

前項費用之負擔,另有習慣者,從其習慣。

第七百七十九條   (土地所有人之過水權-人工排水 )

土地所有人因使浸水之地乾涸,或排泄家用或其他用水,以至河渠或溝道,得使其水通過鄰地。但應擇於鄰地損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為之。

前項情形,有通過權之人對於鄰地所受之損害,應支付償金。

前二項情形,法令另有規定或另有習慣者,從其規定或習慣。

第一項但書之情形,鄰地所有人有異議時,有通過權之人或異議人得請求法院以判決定之。

第七百八十條   (他人過水工作物使用權 )

土地所有人因使其土地之水通過,得使用鄰地所有人所設置之工作物。但應按其受益之程度,負擔該工作物設置及保存之費用。

第七百八十一條   (水流地所有人之自由用水權 )

水源地、井、溝渠及其他水流地之所有人得自由使用其水。但法令另有規定或另有習慣者,不在此限。

第七百八十二條   (用水權人之物上請求權 )

水源地或井之所有人對於他人因工事杜絕、減少或污染其水者,得請求損害賠償。如其水為飲用或利用土地所必要者,並得請求回復原狀;其不能為全部回復者,仍應於可能範圍內回復之。

前項情形,損害非因故意或過失所致,或被害人有過失者,法院得減輕賠償金額或免除之。

第七百八十三條   (使用鄰地餘水之用水權 )

土地所有人因其家用或利用土地所必要,非以過鉅之費用及勞力不能得水者,得支付償金,對鄰地所有人,請求給與有餘之水。

第七百八十四條   (水流地所有人變更水流或寬度之限制 )

水流地對岸之土地屬於他人時,水流地所有人不得變更其水流或寬度。

兩岸之土地均屬於水流地所有人者,其所有人得變更其水流或寬度。但應留下游自然之水路。

前二項情形,法令另有規定或另有習慣者,從其規定或習慣。

第七百八十五條   (堰之設置與利用 )

水流地所有人有設堰之必要者,得使其堰附著於對岸。但對於因此所生之損害,應支付償金。

對岸地所有人於水流地之一部屬於其所有者,得使用前項之堰。但應按其受益之程度,負擔該堰設置及保存之費用。

前二項情形,法令另有規定或另有習慣者,從其規定或習慣。

第七百八十六條   (管線安設權 )

土地所有人非通過他人之土地,不能設置電線、水管、瓦斯管或其他管線,或雖能設置而需費過鉅者,得通過他人土地之上下而設置之。但應擇其損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為之,並應支付償金。

依前項之規定,設置電線、水管、瓦斯管或其他管線後,如情事有變更時,他土地所有人得請求變更其設置。

前項變更設置之費用,由土地所有人負擔。但法令另有規定或另有習慣者,從其規定或習慣。

第七百七十九條第四項規定,於第一項但書之情形準用之。

第七百八十七條   (袋地所有人之必要通行權 )

土地因與公路無適宜之聯絡,致不能為通常使用時,除因土地所有人之任意行為所生者外,土地所有人得通行周圍地以至公路。

前項情形,有通行權人應於通行必要之範圍內,擇其周圍地損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為之;對於通行地因此所受之損害,並應支付償金。

第七百七十九條第四項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第七百八十八條   (開路通行權 )

有通行權人於必要時,得開設道路。但對於通行地因此所受之損害,應支付償金。

前項情形,如致通行地損害過鉅者,通行地所有人得請求有通行權人以相當之價額購買通行地及因此形成之畸零地,其價額由當事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者,得請求法院以判決定之。

第七百八十九條   (通行權之限制 )

因土地一部之讓與或分割,而與公路無適宜之聯絡,致不能為通常使用者,土地所有人因至公路,僅得通行受讓人或讓與人或他分割人之所有地。數宗土地同屬於一人所有,讓與其一部或同時分別讓與數人,而與公路無適宜之聯絡,致不能為通常使用者,亦同。

前項情形,有通行權人,無須支付償金。

第七百九十條   (土地之禁止侵入與例外 )

土地所有人得禁止他人侵入其地內。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在此限:

一、他人有通行權者。

二、依地方習慣,任他人入其未設圍障之田地、牧場、山林刈取雜草,採取枯枝枯幹,或採集野生物,或放牧牲畜者。

第七百九十一條   (因尋查取回物品或動物之允許侵入 )

土地所有人遇他人之物品或動物偶至其地內者,應許該物品或動物之占有人或所有人入其地內,尋查取回。

前項情形,土地所有人受有損害者,得請求賠償。於未受賠償前,得留置其物品或動物。

第七百九十二條   (鄰地使用權 )

土地所有人因鄰地所有人在其地界或近旁,營造或修繕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有使用其土地之必要,應許鄰地所有人使用其土地。但因而受損害者,得請求償金。

第七百九十三條   (氣響侵入之禁止 )

土地所有人於他人之土地、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有瓦斯、蒸氣、臭氣、煙氣、熱氣、灰屑、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者侵入時,得禁止之。但其侵入輕微,或按土地形狀、地方習慣,認為相當者,不在此限。

第七百九十四條   (損害鄰地地基或工作物危險之預防義務 )

土地所有人開掘土地或為建築時,不得因此使鄰地之地基動搖或發生危險,或使鄰地之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受其損害。

第七百九十五條   (工作物傾倒危險之預防 )

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之全部或一部有傾倒之危險,致鄰地有受損害之虞者,鄰地所有人得請求為必要之預防。

第七百九十六條   (越界建屋之異議 )

土地所有人建築房屋非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逾越地界者,鄰地所有人如知其越界而不即提出異議,不得請求移去或變更其房屋。但土地所有人對於鄰地因此所受之損害,應支付償金。

前項情形,鄰地所有人得請求土地所有人,以相當之價額購買越界部分之土地及因此形成之畸零地,其價額由當事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者,得請求法院以判決定之。

第七百九十六條 之一   (越界建屋之移去或變更 )

土地所有人建築房屋逾越地界,鄰地所有人請求移去或變更時,法院得斟酌公共利益及當事人利益,免為全部或一部之移去或變更。但土地所有人故意逾越地界者,不適用之。

前條第一項但書及第二項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第七百九十六條 之二   (等值建物之準用範圍 )

前二條規定,於具有與房屋價值相當之其他建築物準用之。

第七百九十七條   (植物枝根越界之刈除 )

土地所有人遇鄰地植物之枝根有逾越地界者,得向植物所有人,請求於相當期間內刈除之。

植物所有人不於前項期間內刈除者,土地所有人得刈取越界之枝根,並得請求償還因此所生之費用。

越界植物之枝根,如於土地之利用無妨害者,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

第七百九十八條   (鄰地之果實獲得權 )

果實自落於鄰地者,視為屬於鄰地所有人。但鄰地為公用地者,不在此限。

第七百九十九條   (建築物之區分所有 )

稱區分所有建築物者,謂數人區分一建築物而各專有其一部,就專有部分有單獨所有權,並就該建築物及其附屬物之共同部分共有之建築物。

前項專有部分,指區分所有建築物在構造上及使用上可獨立,且得單獨為所有權之標的者。共有部分,指區分所有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之其他部分及不屬於專有部分之附屬物。

專有部分得經其所有人之同意,依規約之約定供區分所有建築物之所有人共同使用;共有部分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得經規約之約定供區分所有建築物之特定所有人使用。

區分所有人就區分所有建築物共有部分及基地之應有部分,依其專有部分面積與專有部分總面積之比例定之。但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

專有部分與其所屬之共有部分及其基地之權利,不得分離而為移轉或設定負擔。

第七百九十九條 之一   (建築物之費用分擔 )

區分所有建築物共有部分之修繕費及其他負擔,由各所有人按其應有部分分擔之。但規約另有約定者,不在此限。

前項規定,於專有部分經依前條第三項之約定供區分所有建築物之所有人共同使用者,準用之。

規約之內容依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專有部分、共有部分及其基地之位置、面積、使用目的、利用狀況、區分所有人已否支付對價及其他情事,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同意之區分所有人得於規約成立後三個月內,請求法院撤銷之。

區分所有人間依規約所生之權利義務,繼受人應受拘束;其依其他約定所生之權利義務,特定繼受人對於約定之內容明知或可得而知者,亦同。

第七百九十九條 之二   (同一建築物之所有人區分 )

同一建築物屬於同一人所有,經區分為數專有部分登記所有權者,準用第七百九十九條規定。

第八百條   (他人正中宅門之使用 )

第七百九十九條情形,其專有部分之所有人,有使用他專有部分所有人正中宅門之必要者,得使用之。但另有特約或另有習慣者,從其特約或習慣。

因前項使用,致他專有部分之所有人受損害者,應支付償金。

第八百條 之一   (準用範圍 )

第七百七十四條至前條規定,於地上權人、農育權人、不動產役權人、典權人、承租人、其他土地、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利用人準用之。

第三節 動產所有權

第八百零一條   (善意受讓 )

動產之受讓人占有動產,而受關於占有規定之保護者,縱讓與人無移轉所有權之權利,受讓人仍取得其所有權。

第八百零二條   (無主物之先占 )

以所有之意思,占有無主之動產者,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取得其所有權。

第八百零三條   (遺失物拾得者之招領報告義務 )

拾得遺失物者應從速通知遺失人、所有人、其他有受領權之人或報告警察、自治機關。報告時,應將其物一併交存。但於機關、學校、團體或其他公共場所拾得者,亦得報告於各該場所之管理機關、團體或其負責人、管理人,並將其物交存。

前項受報告者,應從速於遺失物拾得地或其他適當處所,以公告、廣播或其他適當方法招領之。

第八百零四條   (招領後無人認領之處置-交存遺失物 )

依前條第一項為通知或依第二項由公共場所之管理機關、團體或其負責人、管理人為招領後,有受領權之人未於相當期間認領時,拾得人或招領人應將拾得物交存於警察或自治機關。

警察或自治機關認原招領之處所或方法不適當時,得再為招領之。

第八百零五條   (認領期限、費用及報酬之請求 )

遺失物自通知或最後招領之日起六個月內,有受領權之人認領時,拾得人、招領人、警察或自治機關,於通知、招領及保管之費用受償後,應將其物返還之。

有受領權之人認領遺失物時,拾得人得請求報酬。但不得超過其物財產上價值十分之一;其不具有財產上價值者,拾得人亦得請求相當之報酬。

有受領權人依前項規定給付報酬顯失公平者,得請求法院減少或免除其報酬。

第二項報酬請求權,因六個月間不行使而消滅。

第一項費用之支出者或得請求報酬之拾得人,在其費用或報酬未受清償前,就該遺失物有留置權;其權利人有數人時,遺失物占有人視為為全體權利人占有。

第八百零五條 之一   (認領報酬之例外 )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請求前條第二項之報酬:

一、在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或供公眾往來之交通設備內,由其管理人或受僱人拾得遺失物。

二、拾得人未於七日內通知、報告或交存拾得物,或經查詢仍隱匿其拾得遺失物之事實。

三、有受領權之人為特殊境遇家庭、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依法接受急難救助、災害救助,或有其他急迫情事者。

第八百零六條   (遺失物之拍賣及變賣 )

拾得物易於腐壞或其保管需費過鉅者,招領人、警察或自治機關得為拍賣或逕以市價變賣之,保管其價金。

第八百零七條   (逾期未認領之遺失物之歸屬-拾得人取得所有權 )

遺失物自通知或最後招領之日起逾六個月,未經有受領權之人認領者,由拾得人取得其所有權。警察或自治機關並應通知其領取遺失物或賣得之價金;其不能通知者,應公告之。

拾得人於受前項通知或公告後三個月內未領取者,其物或賣得之價金歸屬於保管地之地方自治團體。

第八百零七條 之一   (五百元以下遺失物之歸屬 )

遺失物價值在新臺幣五百元以下者,拾得人應從速通知遺失人、所有人或其他有受領權之人。其有第八百零三條第一項但書之情形者,亦得依該條第一項但書及第二項規定辦理。

前項遺失物於下列期間未經有受領權之人認領者,由拾得人取得其所有權或變賣之價金:

一、自通知或招領之日起逾十五日。

二、不能依前項規定辦理,自拾得日起逾一個月。

第八百零五條至前條規定,於前二項情形準用之。

第八百零八條   (埋藏物之發現 )

發見埋藏物而占有者,取得其所有權。但埋藏物係在他人所有之動產或不動產中發見者,該動產或不動產之所有人與發見人,各取得埋藏物之半。

第八百零九條   (有學術價值埋藏物之歸屬 )

發見之埋藏物,足供學術、藝術、考古或歷史之資料者,其所有權之歸屬,依特別法之規定。

第八百十條   (漂流物或沈沒物之拾得 )

拾得漂流物、沈沒物或其他因自然力而脫離他人占有之物者,準用關於拾得遺失物之規定。

第八百十一條   (不動產之附合 )

動產因附合而為不動產之重要成分者,不動產所有人,取得動產所有權。

第八百十二條   (動產之附合 )

動產與他人之動產附合,非毀損不能分離,或分離需費過鉅者,各動產所有人,按其動產附合時之價值,共有合成物。

前項附合之動產,有可視為主物者,該主物所有人,取得合成物之所有權。

第八百十三條   (混合 )

動產與他人之動產混合,不能識別或識別需費過鉅者,準用前條之規定。

第八百十四條   (加工 )

加工於他人之動產者,其加工物之所有權,屬於材料所有人。但因加工所增之價值顯逾材料之價值者,其加工物之所有權,屬於加工人。

第八百十五條   (添附之效果-其他權利之同消滅 )

依前四條之規定,動產之所有權消滅者,該動產上之其他權利,亦同消滅。

第八百十六條   (添附之效果-補償請求 )

因前五條之規定而受損害者,得依關於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償還價額。

第四節 共有

第八百十七條   (分別共有-共有人及應有部分 )

數人按其應有部分,對於一物有所有權者,為共有人。

各共有人之應有部分不明者,推定其為均等。

第八百十八條   (共有人之使用收益權 )

各共有人,除契約另有約定外,按其應有部分,對於共有物之全部,有使用收益之權。

第八百十九條   (應有部分及共有物之處分 )

各共有人得自由處分其應有部分。

共有物之處分、變更及設定負擔,應得共有人全體之同意。

第八百二十條   (共有物之管理 )

共有物之管理,除契約另有約定外,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三分之二者,其人數不予計算。

依前項規定之管理顯失公平者,不同意之共有人得聲請法院以裁定變更之。

前二項所定之管理,因情事變更難以繼續時,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聲請,以裁定變更之。

共有人依第一項規定為管理之決定,有故意或重大過失,致共有人受損害者,對不同意之共有人連帶負賠償責任。

共有物之簡易修繕及其他保存行為,得由各共有人單獨為之。

第八百二十一條   (共有人對第三人之權利 )

各共有人對於第三人,得就共有物之全部為本於所有權之請求。但回復共有物之請求,僅得為共有人全體之利益為之。

第八百二十二條   (共有物費用之分擔 )

共有物之管理費及其他負擔,除契約另有約定外,應由各共有人按其應有部分分擔之。

共有人中之一人,就共有物之負擔為支付,而逾其所應分擔之部分者,對於其他共有人得按其各應分擔之部分,請求償還。

第八百二十三條   (共有物之分割與限制 )

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但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契約訂有不分割之期限者,不在此限。

前項約定不分割之期限,不得逾五年;逾五年者,縮短為五年。但共有之不動產,其契約訂有管理之約定時,約定不分割之期限,不得逾三十年;逾三十年者,縮短為三十年。

前項情形,如有重大事由,共有人仍得隨時請求分割。

第八百二十四條   (共有物分割之方法 )

共有物之分割,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

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分配:

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

二、原物分配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以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

以原物為分配時,如共有人中有未受分配,或不能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得以金錢補償之。

以原物為分配時,因共有人之利益或其他必要情形,得就共有物之一部分仍維持共有。

共有人相同之數不動產,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共有人得請求合併分割。

共有人部分相同之相鄰數不動產,各該不動產均具應有部分之共有人,經各不動產應有部分過半數共有人之同意,得適用前項規定,請求合併分割。但法院認合併分割為不適當者,仍分別分割之。

變賣共有物時,除買受人為共有人外,共有人有依相同條件優先承買之權,有二人以上願優先承買者,以抽籤定之。

第八百二十四條 之一   (共有物分割之效力 )

共有人自共有物分割之效力發生時起,取得分得部分之所有權。

應有部分有抵押權或質權者,其權利不因共有物之分割而受影響。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權利移存於抵押人或出質人所分得之部分:

一、權利人同意分割。

二、權利人已參加共有物分割訴訟。

三、權利人經共有人告知訴訟而未參加。

前項但書情形,於以價金分配或以金錢補償者,準用第八百八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八百九十九條第一項規定。

前條第三項之情形,如為不動產分割者,應受補償之共有人,就其補償金額,對於補償義務人所分得之不動產,有抵押權。

前項抵押權應於辦理共有物分割登記時,一併登記,其次序優先於第二項但書之抵押權。

第八百二十五條   (分得物之擔保責任 )

各共有人對於他共有人因分割而得之物,按其應有部分,負與出賣人同一之擔保責任。

第八百二十六條   (所得物與共有物證書之保管 )

共有物分割後,各分割人應保存其所得物之證書。

共有物分割後,關於共有物之證書,歸取得最大部分之人保存之;無取得最大部分者,由分割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決定者,得聲請法院指定之。

各分割人,得請求使用他分割人所保存之證書。

第八百二十六條 之一   (共有物讓與之責任 )

不動產共有人間關於共有物使用、管理、分割或禁止分割之約定或依第八百二十條第一項規定所為之決定,於登記後,對於應有部分之受讓人或取得物權之人,具有效力。其由法院裁定所定之管理,經登記後,亦同。

動產共有人間就共有物為前項之約定、決定或法院所為之裁定,對於應有部分之受讓人或取得物權之人,以受讓或取得時知悉其情事或可得而知者為限,亦具有效力。

共有物應有部分讓與時,受讓人對讓與人就共有物因使用、管理或其他情形所生之負擔連帶負清償責任。

第八百二十七條   (公同共有人及其權利 )

依法律規定、習慣或法律行為,成一公同關係之數人,基於其公同關係,而共有一物者,為公同共有人。

前項依法律行為成立之公同關係,以有法律規定或習慣者為限。

各公同共有人之權利,及於公同共有物之全部。

第八百二十八條   (公同共有人之權利義務與公同共有物之處分 )

公同共有人之權利義務,依其公同關係所由成立之法律、法律行為或習慣定之。

第八百二十條、第八百二十一條及第八百二十六條之一規定,於公同共有準用之。

公同共有物之處分及其他之權利行使,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得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同意。

第八百二十九條   (公同共有物分割之限制 )

公同關係存續中,各公同共有人,不得請求分割其公同共有物。

第八百三十條   (公同共有關係之消滅與公同共有物之分割方法 )

公同共有之關係,自公同關係終止,或因公同共有物之讓與而消滅。

公同共有物之分割,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準用關於共有物分割之規定。

第八百三十一條   (準共有 )

本節規定,於所有權以外之財產權,由數人共有或公同共有者準用之。

第三章 地上權

第一節 普通地上權

第八百三十二條   (普通地上權之定義 )

稱普通地上權者,謂以在他人土地之上下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為目的而使用其土地之權。

第八百三十三條

(刪除)

第八百三十三條 之一   (地上權之存續期間與終止 )

地上權未定有期限者,存續期間逾二十年或地上權成立之目的已不存在時,法院得因當事人之請求,斟酌地上權成立之目的、建築物或工作物之種類、性質及利用狀況等情形,定其存續期間或終止其地上權。

第八百三十三條 之二   (公共建設之地上權存續期限 )

以公共建設為目的而成立之地上權,未定有期限者,以該建設使用目的完畢時,視為地上權之存續期限。

第八百三十四條   (地上權人之抛棄權利 )

地上權無支付地租之約定者,地上權人得隨時拋棄其權利。

第八百三十五條   (地上權拋棄時應盡之義務及保障 )

地上權定有期限,而有支付地租之約定者,地上權人得支付未到期之三年分地租後,拋棄其權利。

地上權未定有期限,而有支付地租之約定者,地上權人拋棄權利時,應於一年前通知土地所有人,或支付未到期之一年分地租。

因不可歸責於地上權人之事由,致土地不能達原來使用之目的時,地上權人於支付前二項地租二分之一後,得拋棄其權利;其因可歸責於土地所有人之事由,致土地不能達原來使用之目的時,地上權人亦得拋棄其權利,並免支付地租。

第八百三十五條 之一   (地租給付之公平原則 )

地上權設定後,因土地價值之昇降,依原定地租給付顯失公平者,當事人得請求法院增減之。

未定有地租之地上權,如因土地之負擔增加,非當時所得預料,仍無償使用顯失公平者,土地所有人得請求法院酌定其地租。

第八百三十六條   (終止地上權之使用 )

地上權人積欠地租達二年之總額,除另有習慣外,土地所有人得定相當期限催告地上權人支付地租,如地上權人於期限內不為支付,土地所有人得終止地上權。地上權經設定抵押權者,並應同時將該催告之事實通知抵押權人。

地租之約定經登記者,地上權讓與時,前地上權人積欠之地租應併同計算。受讓人就前地上權人積欠之地租,應與讓與人連帶負清償責任。

第一項終止,應向地上權人以意思表示為之。

第八百三十六條 之一   (土地所有權之讓與 )

土地所有權讓與時,已預付之地租,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八百三十六條 之二   (土地之用益權 )

地上權人應依設定之目的及約定之使用方法,為土地之使用收益;未約定使用方法者,應依土地之性質為之,並均應保持其得永續利用。

前項約定之使用方法,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八百三十六條 之三   (土地用益權之終止 )

地上權人違反前條第一項規定,經土地所有人阻止而仍繼續為之者,土地所有人得終止地上權。地上權經設定抵押權者,並應同時將該阻止之事實通知抵押權人。

第八百三十七條   (租金減免請求之限制 )

地上權人縱因不可抗力,妨礙其土地之使用,不得請求免除或減少租金。

第八百三十八條   (權利之讓與 )

地上權人得將其權利讓與他人或設定抵押權。但契約另有約定或另有習慣者,不在此限。

前項約定,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地上權與其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不得分離而為讓與或設定其他權利。

第八百三十八條 之一   (強制執行拍賣之協定 )

土地及其土地上之建築物,同屬於一人所有,因強制執行之拍賣,其土地與建築物之拍定人各異時,視為已有地上權之設定,其地租、期間及範圍由當事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者,得請求法院以判決定之。其僅以土地或建築物為拍賣時,亦同。

前項地上權,因建築物之滅失而消滅。

第八百三十九條   (工作物之取回權及期限 )

地上權消滅時,地上權人得取回其工作物。但應回復土地原狀。

地上權人不於地上權消滅後一個月內取回其工作物者,工作物歸屬於土地所有人。其有礙於土地之利用者,土地所有人得請求回復原狀。

地上權人取回其工作物前,應通知土地所有人。土地所有人願以時價購買者,地上權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第八百四十條   (建築物之補償及期限 )

地上權人之工作物為建築物者,如地上權因存續期間屆滿而消滅,地上權人得於期間屆滿前,定一個月以上之期間,請求土地所有人按該建築物之時價為補償。但契約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

土地所有人拒絕地上權人前項補償之請求或於期間內不為確答者,地上權之期間應酌量延長之。地上權人不願延長者,不得請求前項之補償。

第一項之時價不能協議者,地上權人或土地所有人得聲請法院裁定之。土地所有人不願依裁定之時價補償者,適用前項規定。

依第二項規定延長期間者,其期間由土地所有人與地上權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者,得請求法院斟酌建築物與土地使用之利益,以判決定之。

前項期間屆滿後,除經土地所有人與地上權人協議者外,不適用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

第八百四十一條   (地上權之永續性 )

地上權不因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之滅失而消滅。

第二節 區分地上權

第八百四十一條 之一   (區分地上權之定義 )

稱區分地上權者,謂以在他人土地上下之一定空間範圍內設定之地上權。

第八百四十一條 之二   (使用收益之權益限制 )

區分地上權人得與其設定之土地上下有使用、收益權利之人,約定相互間使用收益之限制。其約定未經土地所有人同意者,於使用收益權消滅時,土地所有人不受該約定之拘束。

前項約定,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八百四十一條 之三   (區分地上權期間之第三人權益 )

法院依第八百四十條第四項定區分地上權之期間,足以影響第三人之權利者,應併斟酌該第三人之利益。

第八百四十一條 之四   (第三人之權益補償 )

區分地上權依第八百四十條規定,以時價補償或延長期間,足以影響第三人之權利時,應對該第三人為相當之補償。補償之數額以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時,得聲請法院裁定之。

第八百四十一條 之五   (權利行使之設定 )

同一土地有區分地上權與以使用收益為目的之物權同時存在者,其後設定物權之權利行使,不得妨害先設定之物權。

第八百四十一條 之六   (準用地上權之規定 )

區分地上權,除本節另有規定外,準用關於普通地上權之規定。

第四章 刪除

第八百四十二條

(刪除)

第八百四十三條

(刪除)

第八百四十四條

(刪除)

第八百四十五條

(刪除)

第八百四十六條

(刪除)

第八百四十七條

(刪除)

第八百四十八條

(刪除)

第八百四十九條

(刪除)

第八百五十條

(刪除)

資料來源:立法院